我國人口老齡問題與對策
時間:2024-10-17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副標題#e# 從20世紀下半葉到本世紀上半葉,我國人口日趨老齡化。我國人口老齡化具有發展速度快,人口數量大,經濟相對不發達的特征。為尋找一條符合我國實際的解決老齡問題的正確道路,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組織十多位院士、專家,經過一年多時間全方位、多學科的研究,分析了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社會保障、健康保障、老年人口生活質量所產生的影響,以及人口老年型社會所產生的倫理社會問題,并從社會學和生物科學的角度探討了解決這些問題的具體出路。
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特點是:基數大、速度快,而又底子薄、負擔重,是“未富先老”,被稱為“跑步進入老齡化”。
2001年,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占總人口的7.1%,達到9062萬,人口年齡結構進入老年型。從1982年開始,在不到20年的時間內,我國就完成了發達國家用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完成的人口年齡結構從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轉變。根據預測,以65歲以上老年人口從7%上升到14%所需時間作比較,中國為28年,法國115年,瑞典85年,英國和德國45年。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我國80歲以上高齡老年人口增長率快于老年人口增長率。至2050年,80歲以上高齡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重將從現在的10%上升到20%,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占全球老年人口的1/5。老年及高齡老年人增加所帶來的養老、醫療和照料的負擔,會使我們真正感到老齡問題的壓力。
在老年人口增長的同時,14歲以下少兒人口在總人口中比重迅速下降,2025年老年人口將超過少兒人口,2050年將接近少兒人口一倍。人口金字塔形的倒置對未來經濟社會的影響現在還難以預料。
與發達國家不同,我國人口老齡化是在經濟不發達的情況下到來的。根據資料,世界上已有70個國家人口年齡結構進入老年型。其中只有中國等4個國家人均國民產值不足1000美元。在一個經濟不發達的國度里,老齡問題與人口問題窄路相逢,使我國處于兩難境地,只有認真探討,才能找到出路。
從我國經濟相對不發達、老年人口龐大的實際出發,應當采取少投入、易實施、見成效的對策措施。
第一,要在全社會樹立正確的老齡觀。對人口老齡化帶來問題,只要思想重視,積極應對,措施得當,是可以逐步解決的。老齡化是當今社會的產物,是人類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的象征。對老齡化持悲觀態度,過分強調老年人口增加會對社會帶來“負擔”的觀點,容易造成老齡化的消極形象,不僅片面,還會使老年人精神上受到壓抑,不利他們身心健康地安度晚年。此外,要充分發揮老年人的作用,引導老年人在心理衛生、精神文明方面能夠適應現實社會的要求。要通過宣傳,辯證看待老齡問題,樹立老齡化的新理念。建議適當采取靈活的退休措施,以提高老年人才的社會參與率。
第二,切實采取措施,逐步解決農村老年人口的社會保障和醫療保障問題。加強衛生宣傳和健康教育;對農村孤寡老人實行保吃、保穿、保住、保醫、保葬“五?!惫B制度,提高供養水平;建立特困醫療救濟基金和農民生活最低保障線;在一定時期內減免農業稅/農業特產稅,將其轉變為農民的養老基金和醫療保障基金,并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健全農村的養老保險和社會醫療保險制度;建立社會互助制度,使農村老人得到全社會的關注。
第三,盡快建立小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小城鎮職工具有亦工亦農的特點,他們有土地保障,又有工資收入,具有繳納保險金的能力。但小城鎮企業的發展具有不穩定性,難以做到連續繳費十五年以上,所以,應實行低繳費率、低待遇水平、工齡可以累計計算的小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辦法。當前,需要在認真總結沿海省市小城鎮企業養老保險做法的基礎上,制定統一政策,加以規范,逐步擴大覆蓋面。
第四,要努力做到把健康人群帶入人口老年型社會。是否能把健康人群帶進人口老年型社會,不僅關系到國家和社會的負擔,也直接關系到未來我國人口老齡化的整體形象。延長健康期,縮短帶病期和傷殘期,并盡可能提高老年人的自理能力,是一項長期奮斗的目標。為此,要把促進人群健康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從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入手,加強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預,開展重點人群預防和疾病的監測,對40歲以上人群定期體檢,重視老年病的預防和康復,提高老年人自我保健能力,減少傷殘和依賴。要整合現有衛生資源,調整預防和醫療投入比例,重視城市社區和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投入,開
展農村貧困地區的醫療救助工作,加大老年醫學基礎研究投入。要加強對老年期健康生活的指導,推進各項有益老年期健康的文體活動,發展適合老年人特點的體育運動項目,關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幫助老年人確立合理的心理期望值,增強其自我心理調適能力,提倡老年人自強、自立。要重視對老年人膳食結構的指導,發展老年健康食品和保健品,發展為老年人服務的產業,滿足老年人對設施、產品和服務的需求。
第五,重視老年學的教育和科學研究。要做好老年學的普及工作,在醫學院校設置老年醫學和老年護理專業,在社會科學院校設置社會老年學專業。要加強老年基礎醫學理論的研究,建立跨學科的老年科學研究中心,特別是老年生物科學研究中心,建立國家老年病醫療研究中心。高新科學技術(包括老年醫療生物用品)要為老齡化服務,以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質量。
第六,構筑符合老年人生存的社會環境。為了使老年人不受到傷害,并能受到公正的對待和尊重,需要建立適合老年人生存的社會倫理準則。在社會各成員權益得到兼顧的前提下,要弘揚尊老敬老的傳統文化,加強倫理道德建設,使全社會成員確認:老年人過去為國家、社會和家庭做出貢獻,作為公正回報,社會應給他們提供支持;老年人作為脆弱群體,應當得到社會更多的幫助;老年人不應受年齡歧視,有參與社會發展的權利;老年人的事情,要有老年人參與決策。老齡化基本倫理原則應是不傷害、有益于人、尊重人和對人公平的原則。要從人文角度創造一個適合老年人生存的理性環境。
人口老齡化給我國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帶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老齡問題已成為不容忽視的重大社會問題。
勞動年齡人口對老年人的贍養負擔加重。老齡化對社會發展影響重大,隨著老年人口的不斷增加,社會負擔日趨加重。據測算,2000年我國每100個勞動年齡人口只需負擔15.6個老年人,2050年則要負擔48.5個老年人。研究認為,在未來50年中,前20年,我國存在一個低撫養比時期,這期間少兒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已經下降,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比重剛剛上升,總撫養比處在從下降到上升的低谷,呈V字形。這種狀況應引起關注。
社會保障問題突出。農村老年人口是經濟上最弱勢群體之一,占人口2/3的農村老年人保障狀況亟待改善。隨著集體經濟的解體,農村養老主要通過家庭贍養自行解決,農村老年人口缺乏養老、醫療、照料服務等基本社會保障,存在“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老人贍養糾紛和因贍養引起的自殺事件時有發生。上述現象在我國中西部及貧困地區尤為突出,影響社會安定和發展。
由于二元經濟結構的存在,社會保障重在城鎮,城鎮職工社會保障基本框架雖已初步形成,但正經歷著未來人口老齡化的考驗。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將使大批農業人口轉為非農業人口,農村人口轉為城鎮人口。2001年我國城鎮人口48064萬人,占總人口的37.7%。根據建設部對城市住房需求的預測,2020年將新增城市人口2.6億,2050年將再增3.3億。屆時,城鎮化水平將達到70%。在城鎮化進程中,結合小城鎮實際情況和承受能力的養老保險辦法亟待研究。
醫療保障費用增長顯著,醫療保障面臨挑戰。隨著老年人口增加和壽命延長,老年期延長,因疾病、傷殘、衰老而失去生活能力的老年人顯著增加,給國家、社會和家庭都帶來沉重負擔。1993年衛生部調查表明,老年人群中60%~70%有慢性病史,人均患有2~3種疾病。60歲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人口的3.2倍,傷殘率是全人口的3.6倍。根據中國老齡科研中心1992年的調查,60歲以上老年人在余壽中有2/3的時間處于帶病生存。老年病多為腫瘤、心腦血管病、糖尿病、老年抑郁癥和精神病等慢性病,花費大,消耗衛生資源多。據北京市調查,占公費醫療對象18.39%的離退休人員,占用醫療費45.2
%,為在職人員的3倍。據1993年兩周患病率指標的調查,老年人消耗衛生資源是全人口的1.9倍。隨著老年人增多,各項費用將進一步上升,將給社會經濟帶來更大的負擔。臨終關懷和“安樂死”問題應當引起重視。
老年人生活質量問題需要關注。身體健康狀況下降是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與此相關的心理、膳食和社會因素也不容忽視。隨著年齡增高,大腦功能減弱,心智功能需要改善,膳食結構也亟需 #p#副標題#e#調整。研究表明,有1/3左右老年人存在失落、孤獨、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需要調適。調查發現,老年人能量攝入偏高,是標準的121%,脂肪攝入量占能量的34%,而微量營養素則攝入不足。城市部分老年人體重超重,農村部分老年人則存在營養不良。不合理的膳食還導致了冠心病、高血壓及糖尿病的發生。忽視個體在體力和智
力上的差異,“一刀切”的退休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老年人才的喪失和社會參與率低,使老年人過早處于被“養”起來的生活狀態。龐大的老年人群,漫長的老年期,單調的閑散生活,應引起全社會關注。
老齡倫理問題越來越突出。老年人口絕對量增加和在總人口中比重上升,引發的社會倫理問題十分突出。由于老年人口增加,資源在社會和家庭不同代際之間分配和轉移,需要在觀念上認同,使各代人都不受到傷害和都能得到公正對待,以實現聯合國提出的“不分年齡,人人共享”和“代際和諧”。在觀念上沒有得到認同的情況下,基本倫理原則便不能得到有效遵循。例如,法律規定老年人有獲得支持的權利,這里的“支持”包括贍養。法律并規定了國家和家庭子女的責任。但是近年來涉老案件增多。江蘇省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受理涉老案件4752起。其中贍養案件1821件,占38.3%;繼承、房屋等案件10
94件,占23.0%。這些案件既同法律有關,也同社會倫理有關,都涉及不同人群的利益問題。
教育和科學的支持力度明顯不足。迎接人口老齡化的挑戰,迫切需要大力發展老年科學和教育。與國外相比,我國在這方面嚴重滯后。美國從20世紀30年代就開展老年學研究,40年代國際老年學學會成立,說明老年學很早就引起他們的重視。而我國目前老年學的研究和教育基本是空白,高等院校不設老年學課程,沒有老年學專業,也沒有設置老年學碩士和博士學位點。作為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老年人口大國,我國沒有一所正規的老年病醫療研究機構,人口老齡化需要的護理和照料人員嚴重不足。1998年我國醫護人員比為1?1.1,遠低于1952年的1?2.26,也未達到衛生部規定的1?2,2000年我國護理人員
與實際需求相比尚缺336萬人。全科/家庭醫生奇缺,康復醫學發展緩慢,衰老機理研究投入嚴重不足。可以說,我們還沒有切實做好應對老齡化的準備。
[相關鏈接]
聯合國第46屆大會公布了《聯合國老年人原則》文件,鼓勵各國政府盡可能將下述原則列入其國家方案之內—— 獨立(Independence)
1、老年人應能在有收入、有家庭和社區的幫助以及自助的情況下,獲得足夠的食物、水、住房、衣著和保健。
2、老年人應得到工作機會或有機會參加其他創造收入的活動。
3、老年人應能參與決定何時以及何種步伐退出勞動力隊伍。
4、老年人應能參加適當的文化課程和培訓班方案。
5、老年人應能生活于安全并且既符合個人選擇又與其變化的條件相稱的環境。
6、老年人應盡可能長期地在家居住。
7、老年人應始終融合于社會中,積極參與制定和執行涉及其福利的政策,并應將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子孫后代。
8、老年人應能尋找和發展為社會服務的機會,并以志愿者身份擔任與其興趣和能力相稱的職務。
9、老年人應能組成老年人的運動組織或協會。照顧(Care)
10、老年人應能得到家庭和社區根據社會和文化價值體系而給予的照顧和保護。
11、老年人應得到保健服務來幫助他們保持或恢復身體、智力和情緒的最佳水平,并預防或延緩疾病的發生。
12、老年人應能得到各種社會和法律服務,以提高其自主能力。
13、老年人應能在適當程度上得到療養院的照顧,使他們在合乎人道并且安全可靠的環境中得到保護、康復以及社會和精神上的鼓勵。
14、老年人在居住于任何住所、療養院或治療住院時,應能享有人權和基本自由,包括充分尊重他們的尊嚴、自信、需要和隱私,并尊重他們對得到照顧的方式和生活質量做出決定的權利。自我實現(Self-fulfilment)
15、老年人應能尋求機會來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
16、老年人應能獲得社會所提供的教育、文化、精神和娛樂資源。
尊嚴(Dignity)
17、老年人應能過著有尊嚴和有保障的生活且不受到剝削和對其身心的虐待。
18、老年人不論其年齡、性別、種族或民族背景,是否有殘疾或其他狀況,均應受到公正對待,而不以其經濟上的貢獻來加以評價。
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特點是:基數大、速度快,而又底子薄、負擔重,是“未富先老”,被稱為“跑步進入老齡化”。
2001年,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占總人口的7.1%,達到9062萬,人口年齡結構進入老年型。從1982年開始,在不到20年的時間內,我國就完成了發達國家用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完成的人口年齡結構從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轉變。根據預測,以65歲以上老年人口從7%上升到14%所需時間作比較,中國為28年,法國115年,瑞典85年,英國和德國45年。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我國80歲以上高齡老年人口增長率快于老年人口增長率。至2050年,80歲以上高齡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重將從現在的10%上升到20%,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占全球老年人口的1/5。老年及高齡老年人增加所帶來的養老、醫療和照料的負擔,會使我們真正感到老齡問題的壓力。
在老年人口增長的同時,14歲以下少兒人口在總人口中比重迅速下降,2025年老年人口將超過少兒人口,2050年將接近少兒人口一倍。人口金字塔形的倒置對未來經濟社會的影響現在還難以預料。
與發達國家不同,我國人口老齡化是在經濟不發達的情況下到來的。根據資料,世界上已有70個國家人口年齡結構進入老年型。其中只有中國等4個國家人均國民產值不足1000美元。在一個經濟不發達的國度里,老齡問題與人口問題窄路相逢,使我國處于兩難境地,只有認真探討,才能找到出路。
從我國經濟相對不發達、老年人口龐大的實際出發,應當采取少投入、易實施、見成效的對策措施。
第一,要在全社會樹立正確的老齡觀。對人口老齡化帶來問題,只要思想重視,積極應對,措施得當,是可以逐步解決的。老齡化是當今社會的產物,是人類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的象征。對老齡化持悲觀態度,過分強調老年人口增加會對社會帶來“負擔”的觀點,容易造成老齡化的消極形象,不僅片面,還會使老年人精神上受到壓抑,不利他們身心健康地安度晚年。此外,要充分發揮老年人的作用,引導老年人在心理衛生、精神文明方面能夠適應現實社會的要求。要通過宣傳,辯證看待老齡問題,樹立老齡化的新理念。建議適當采取靈活的退休措施,以提高老年人才的社會參與率。
第二,切實采取措施,逐步解決農村老年人口的社會保障和醫療保障問題。加強衛生宣傳和健康教育;對農村孤寡老人實行保吃、保穿、保住、保醫、保葬“五?!惫B制度,提高供養水平;建立特困醫療救濟基金和農民生活最低保障線;在一定時期內減免農業稅/農業特產稅,將其轉變為農民的養老基金和醫療保障基金,并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健全農村的養老保險和社會醫療保險制度;建立社會互助制度,使農村老人得到全社會的關注。
第三,盡快建立小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小城鎮職工具有亦工亦農的特點,他們有土地保障,又有工資收入,具有繳納保險金的能力。但小城鎮企業的發展具有不穩定性,難以做到連續繳費十五年以上,所以,應實行低繳費率、低待遇水平、工齡可以累計計算的小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辦法。當前,需要在認真總結沿海省市小城鎮企業養老保險做法的基礎上,制定統一政策,加以規范,逐步擴大覆蓋面。
第四,要努力做到把健康人群帶入人口老年型社會。是否能把健康人群帶進人口老年型社會,不僅關系到國家和社會的負擔,也直接關系到未來我國人口老齡化的整體形象。延長健康期,縮短帶病期和傷殘期,并盡可能提高老年人的自理能力,是一項長期奮斗的目標。為此,要把促進人群健康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從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入手,加強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預,開展重點人群預防和疾病的監測,對40歲以上人群定期體檢,重視老年病的預防和康復,提高老年人自我保健能力,減少傷殘和依賴。要整合現有衛生資源,調整預防和醫療投入比例,重視城市社區和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投入,開
展農村貧困地區的醫療救助工作,加大老年醫學基礎研究投入。要加強對老年期健康生活的指導,推進各項有益老年期健康的文體活動,發展適合老年人特點的體育運動項目,關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幫助老年人確立合理的心理期望值,增強其自我心理調適能力,提倡老年人自強、自立。要重視對老年人膳食結構的指導,發展老年健康食品和保健品,發展為老年人服務的產業,滿足老年人對設施、產品和服務的需求。
第五,重視老年學的教育和科學研究。要做好老年學的普及工作,在醫學院校設置老年醫學和老年護理專業,在社會科學院校設置社會老年學專業。要加強老年基礎醫學理論的研究,建立跨學科的老年科學研究中心,特別是老年生物科學研究中心,建立國家老年病醫療研究中心。高新科學技術(包括老年醫療生物用品)要為老齡化服務,以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質量。
第六,構筑符合老年人生存的社會環境。為了使老年人不受到傷害,并能受到公正的對待和尊重,需要建立適合老年人生存的社會倫理準則。在社會各成員權益得到兼顧的前提下,要弘揚尊老敬老的傳統文化,加強倫理道德建設,使全社會成員確認:老年人過去為國家、社會和家庭做出貢獻,作為公正回報,社會應給他們提供支持;老年人作為脆弱群體,應當得到社會更多的幫助;老年人不應受年齡歧視,有參與社會發展的權利;老年人的事情,要有老年人參與決策。老齡化基本倫理原則應是不傷害、有益于人、尊重人和對人公平的原則。要從人文角度創造一個適合老年人生存的理性環境。
人口老齡化給我國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帶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老齡問題已成為不容忽視的重大社會問題。
勞動年齡人口對老年人的贍養負擔加重。老齡化對社會發展影響重大,隨著老年人口的不斷增加,社會負擔日趨加重。據測算,2000年我國每100個勞動年齡人口只需負擔15.6個老年人,2050年則要負擔48.5個老年人。研究認為,在未來50年中,前20年,我國存在一個低撫養比時期,這期間少兒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已經下降,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比重剛剛上升,總撫養比處在從下降到上升的低谷,呈V字形。這種狀況應引起關注。
社會保障問題突出。農村老年人口是經濟上最弱勢群體之一,占人口2/3的農村老年人保障狀況亟待改善。隨著集體經濟的解體,農村養老主要通過家庭贍養自行解決,農村老年人口缺乏養老、醫療、照料服務等基本社會保障,存在“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老人贍養糾紛和因贍養引起的自殺事件時有發生。上述現象在我國中西部及貧困地區尤為突出,影響社會安定和發展。
由于二元經濟結構的存在,社會保障重在城鎮,城鎮職工社會保障基本框架雖已初步形成,但正經歷著未來人口老齡化的考驗。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將使大批農業人口轉為非農業人口,農村人口轉為城鎮人口。2001年我國城鎮人口48064萬人,占總人口的37.7%。根據建設部對城市住房需求的預測,2020年將新增城市人口2.6億,2050年將再增3.3億。屆時,城鎮化水平將達到70%。在城鎮化進程中,結合小城鎮實際情況和承受能力的養老保險辦法亟待研究。
醫療保障費用增長顯著,醫療保障面臨挑戰。隨著老年人口增加和壽命延長,老年期延長,因疾病、傷殘、衰老而失去生活能力的老年人顯著增加,給國家、社會和家庭都帶來沉重負擔。1993年衛生部調查表明,老年人群中60%~70%有慢性病史,人均患有2~3種疾病。60歲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人口的3.2倍,傷殘率是全人口的3.6倍。根據中國老齡科研中心1992年的調查,60歲以上老年人在余壽中有2/3的時間處于帶病生存。老年病多為腫瘤、心腦血管病、糖尿病、老年抑郁癥和精神病等慢性病,花費大,消耗衛生資源多。據北京市調查,占公費醫療對象18.39%的離退休人員,占用醫療費45.2
%,為在職人員的3倍。據1993年兩周患病率指標的調查,老年人消耗衛生資源是全人口的1.9倍。隨著老年人增多,各項費用將進一步上升,將給社會經濟帶來更大的負擔。臨終關懷和“安樂死”問題應當引起重視。
老年人生活質量問題需要關注。身體健康狀況下降是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與此相關的心理、膳食和社會因素也不容忽視。隨著年齡增高,大腦功能減弱,心智功能需要改善,膳食結構也亟需 #p#副標題#e#調整。研究表明,有1/3左右老年人存在失落、孤獨、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需要調適。調查發現,老年人能量攝入偏高,是標準的121%,脂肪攝入量占能量的34%,而微量營養素則攝入不足。城市部分老年人體重超重,農村部分老年人則存在營養不良。不合理的膳食還導致了冠心病、高血壓及糖尿病的發生。忽視個體在體力和智
力上的差異,“一刀切”的退休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老年人才的喪失和社會參與率低,使老年人過早處于被“養”起來的生活狀態。龐大的老年人群,漫長的老年期,單調的閑散生活,應引起全社會關注。
老齡倫理問題越來越突出。老年人口絕對量增加和在總人口中比重上升,引發的社會倫理問題十分突出。由于老年人口增加,資源在社會和家庭不同代際之間分配和轉移,需要在觀念上認同,使各代人都不受到傷害和都能得到公正對待,以實現聯合國提出的“不分年齡,人人共享”和“代際和諧”。在觀念上沒有得到認同的情況下,基本倫理原則便不能得到有效遵循。例如,法律規定老年人有獲得支持的權利,這里的“支持”包括贍養。法律并規定了國家和家庭子女的責任。但是近年來涉老案件增多。江蘇省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受理涉老案件4752起。其中贍養案件1821件,占38.3%;繼承、房屋等案件10
94件,占23.0%。這些案件既同法律有關,也同社會倫理有關,都涉及不同人群的利益問題。
教育和科學的支持力度明顯不足。迎接人口老齡化的挑戰,迫切需要大力發展老年科學和教育。與國外相比,我國在這方面嚴重滯后。美國從20世紀30年代就開展老年學研究,40年代國際老年學學會成立,說明老年學很早就引起他們的重視。而我國目前老年學的研究和教育基本是空白,高等院校不設老年學課程,沒有老年學專業,也沒有設置老年學碩士和博士學位點。作為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老年人口大國,我國沒有一所正規的老年病醫療研究機構,人口老齡化需要的護理和照料人員嚴重不足。1998年我國醫護人員比為1?1.1,遠低于1952年的1?2.26,也未達到衛生部規定的1?2,2000年我國護理人員
與實際需求相比尚缺336萬人。全科/家庭醫生奇缺,康復醫學發展緩慢,衰老機理研究投入嚴重不足。可以說,我們還沒有切實做好應對老齡化的準備。
[相關鏈接]
聯合國第46屆大會公布了《聯合國老年人原則》文件,鼓勵各國政府盡可能將下述原則列入其國家方案之內—— 獨立(Independence)
1、老年人應能在有收入、有家庭和社區的幫助以及自助的情況下,獲得足夠的食物、水、住房、衣著和保健。
2、老年人應得到工作機會或有機會參加其他創造收入的活動。
3、老年人應能參與決定何時以及何種步伐退出勞動力隊伍。
4、老年人應能參加適當的文化課程和培訓班方案。
5、老年人應能生活于安全并且既符合個人選擇又與其變化的條件相稱的環境。
6、老年人應盡可能長期地在家居住。
7、老年人應始終融合于社會中,積極參與制定和執行涉及其福利的政策,并應將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子孫后代。
8、老年人應能尋找和發展為社會服務的機會,并以志愿者身份擔任與其興趣和能力相稱的職務。
9、老年人應能組成老年人的運動組織或協會。照顧(Care)
10、老年人應能得到家庭和社區根據社會和文化價值體系而給予的照顧和保護。
11、老年人應得到保健服務來幫助他們保持或恢復身體、智力和情緒的最佳水平,并預防或延緩疾病的發生。
12、老年人應能得到各種社會和法律服務,以提高其自主能力。
13、老年人應能在適當程度上得到療養院的照顧,使他們在合乎人道并且安全可靠的環境中得到保護、康復以及社會和精神上的鼓勵。
14、老年人在居住于任何住所、療養院或治療住院時,應能享有人權和基本自由,包括充分尊重他們的尊嚴、自信、需要和隱私,并尊重他們對得到照顧的方式和生活質量做出決定的權利。自我實現(Self-fulfilment)
15、老年人應能尋求機會來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
16、老年人應能獲得社會所提供的教育、文化、精神和娛樂資源。
尊嚴(Dignity)
17、老年人應能過著有尊嚴和有保障的生活且不受到剝削和對其身心的虐待。
18、老年人不論其年齡、性別、種族或民族背景,是否有殘疾或其他狀況,均應受到公正對待,而不以其經濟上的貢獻來加以評價。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