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管齊下讓你真正養生無敵
時間:2024-10-13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如果知道現在你還認為養生只是通過一些有益行為來增益我們的身體健康,那么你就太out了!我們現在講養生,不僅要從生活具體行為上進行,更要從精神上尋求“天人合一”的境界。究竟具體做法是怎樣的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我國古代中醫保健養生側重生理養生;近代主要講生理和心理養生;當代則特別強調生理、心理和哲理養生。這“三理”養生,反映了中醫養生不同層次的3種效應觀。
中醫認為第一層是生理養生。古人養生,注重四道:一是動養之道,就是適度鍛煉,可活動筋骨,疏通氣血;二是靜養之道,就是適當休息,可減少消耗,怡神健體;三是食養之道,就是均衡營養,可使飲食有節,二便通暢;四是居養之道,就是起居有常,可使精神愉快、情緒安定。
守此四者,如能“不妄作勞”、慎房事、節情欲、避外邪、重內調、輔以必要的自我保健和藥物治療,則可以健康長壽,度百歲乃去。今天看來,這種單純生理養生,可說是淺層次的保健養生。
中醫認為第二層是心理養生。心理養身包含一是調攝情志,二要修養德行。因為人的情志活動和道德修養,對人的身心健康關系極大。
所謂“情志”,就是中醫所說的“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種精神因素,是人受外在環境各種刺激所引起的反映。既是生理反映,也是心理反映。通常情況下,不會引起,但過于激烈或持久,或自身過于敏感,都會導致。
如喜傷心、思傷脾,怒傷,悲憂傷肺,驚恐傷腎,所以要重視調攝情志。而調攝情志,最重要的是“情貴中”,“莫大憂愁,莫大哀思”,保持心境平和。內則七情無擾,真氣內存,五臟六腑氣血調和流通;外則六淫(即風、寒、暑、濕、燥、火)無機可乘,邪不可干,使身體內外調和,從而達到百病不生。調節情志是保健養生的內在因素。
所謂“德行”,就是道德行為??鬃诱f“仁者壽”,“有大德必得其壽”;荀子說:“有德則樂”,“樂則能久”;唐代大醫藥學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寫道:“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之大旨也”。所以說,調攝情志,修養德行是保健養生統攝全局的第一大法。這種心理養生可以說是深層次的保健養生。
中醫認為第三層是哲理養生。所謂“哲理”養生,主要是要掌握對立統一規律和一分為二的觀點。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王夫之的“六然”、“四看”保健養生觀就是符合這一觀點的。
所謂“六然”就是“自處超然”,超凡脫俗,超然達觀;“處人藹然”,與人為善,和藹相親;“無事澄然”,澄然明志,寧靜致遠“”處事斷然”,不優柔寡斷;“得意淡然”,不居功自傲,忘其所以;“失意泰然”,不灰心喪志,輕裝奮進。
所謂“四看”,就是“大事難事看擔當”,大事難事能擔當得起;“逆境順境看襟懷”,逆境順境能承受得了;“臨喜臨怒看涵養”,臨喜臨怒能寵辱不驚;“群行群止看識見”,能去留無意。這樣才能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恥”,當行則行,當止則止。
王夫之一生是在艱難困苦、顛沛流離中生活的,他能夠活到74歲,這與他安貧樂學、著作等身、保持高尚的民族氣節和清白的政治操守,以及他晚年重視哲理養生,而得到精神慰藉是分不開的。他這種哲理養生,可說是達到了高層次的保健養生境界。
上述“三理”養生,其重點、方法會有生理養身、心理養身、哲理養生和淺層次、深層次、高層次保健養生三個層次的不同,但其基本方法并不矛盾,而其效應和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增強自身健康,保健養生延年益壽。故有異曲同工、殊途同歸之妙。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