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血亦有“約法三章”
時間:2024-10-17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身教重于言傳,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推廣無償獻血工作過程中,某市市委一位年近六旬的領導不顧親友、下屬和醫生的一再勸說,挽起手臂帶頭參加獻血,此事一時被傳為佳話。他的行動感召了許許多多有愛心的人,大家紛紛加入到無償獻血的行列中。甚至一位年僅10歲的小朋友,也擠上流動獻血車要求獻血。
人們在稱頌這些“愛心使者”的同時,不知有沒有想過:只要有愛心,人人就都可以參加獻血?
答案是否定的。獻血需要的是適齡人的參與。人體在不同年齡階段,血液成份并不完全相同。人體的衰老,不僅表現在外貌上,還表現在主要臟器和血液成份的變化上。隨著年齡的增加,骨髓內血細胞再生能力減退,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酶活性降低,代謝能力也隨之降低。同時,老年人血液中各種淋巴因子以及α—巨球蛋白含量均明顯降低。由于代謝能力下降,老年人獻血后,血液恢復較年輕人慢。在不同國家,生活水平、健康狀況各有不同,因而各國對獻血年齡的規定也不完全相同。比如:歐洲大部分國家是18-65周歲,日本和韓國是男性18-60周歲,女性18-55周歲。我國的《獻血法》根據國情,規定獻血年齡為18-55周歲。這樣便不難解釋本文開頭提到的那位領導獻血時為何受到醫生的勸阻了。
獻血者還要有適當的體重。一位身材瘦弱的小姐,要求獻血卻被醫生拒絕,為什么呢?這是因為在正常情況下,一個人體內的總血量大約為體重的7%-8%。一個體重為50公斤的成年人,全身總血量約為3500-4000毫升,其中約20%的血貯存于人體“血庫”——脾臟、肝臟和皮膚中。當失血時,人體“血庫”中睥血就會動員到血循環中,補充失去的血液。當一個人失血達到總量的15%時,可發生急性低血容量反應。獻血400毫升對于50公斤的人來說相當于失血11%,對于45公斤的人則失血達到13%,因此體重要有一個最低線。我國《獻血法》規定的體重最低線為:女性45公斤,男性50公斤。
王小姐去血液中心參加獻血,結果因為血紅蛋白低于獻血標準,而失去一次獻血助人的機會。血紅蛋白是紅細胞中攜帶氧氣的蛋白質,成年女性血紅蛋白低于110克/升時,就稱為。貧血患者本身存在機體缺氧的表現,獻血后可能使缺氧癥狀加重。我國供血者健康檢查標準規定:獻血者的血紅蛋白數為,女性不低于115克/升,男性不低于125克/升。
張先生夫妻兩人都患有,他們聽說獻出一部分血液后能降,所以夫妻倆一起參加了獻血。這其實也是認識上的一個誤區。高血壓的人獻血時冠狀動脈(營養心臟的動脈)可能會痙攣,引起一時性缺血,導致,有形成心肌梗死的可能;另外,高血壓患者獻血后血壓下降,血流減慢,易形成血栓。我國供血者健康檢查標準規定:獻血者要有正常血壓,其收縮壓為12-18.7千帕(90-140毫米汞柱),舒張壓為8-12千帕(60-90毫米汞柱),脈壓差為4-5.3千帕(30-40毫米汞柱)。
李先生是們保險公司的白領,一個月內兩次登上流動獻血車要求參加獻血。他說無償獻血和他們做保險業務有點類似,平時多獻出一點,到需要時可以得到回報。他的無償獻血儲蓄卡上已經有200毫升血液,現在感覺身體不錯,還想再獻200毫升,但是醫生卻婉轉地拒絕了他。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獻血后血液成份的恢復有一個過程,血液中的各種成份,恢復起來有先有后,恢復最快的是血漿,喪失的部分漿當天就可以通過組織滲透而得以補充;恢復最慢的是紅細胞。血液各種成份一般在3個月左右可完全恢復到獻血前水平。考慮到獻血后血液成份完全恢復的時間和獻血者的健康情況,我國《獻血法》規定:兩次獻血間隔時間不少于6個月。
制定上述各種規定,都是基于從獻血者健康水平出發考慮的,同時,為了保障受血者輸血的安全有效,對于獻血者還有很多要求。
有位在校學生,響應號召,積極參加無償獻血活動,在獻血前一天,醫生通知他須飲食清淡,不能吃油膩食物,他感到困惑不解。這到底是為什么呢?原來在食用含脂類較多的食物后,大量的脂類物質進入備注,會使血液中的脂類大大增加,形成乳糜狀血漿脂蛋白,含有這種脂蛋白的血液稱為“脂肪血”。脂肪血作為血源輸給病人是很危險的。這是因為脂肪血中的脂蛋白對于受血者而言,是一種異體蛋白質,能夠刺激受血者機體發生免疫反應,使受血者出現寒戰、高熱等輸血反應。因此,血脂高的人和獻血當日吃過油膩食物的人不能獻血。
獻血的目的是為了治病救人,但是如果病人輸了具有傳染性疾病的血液后,不但不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還將雪上加霜,給病人增添新的痛苦。這些血液傳染病中常見的是乙型肝炎,因此乙人或是病毒攜帶者,都不能參加獻血。患有其他疾病,如丙型肝炎、和等患者也不能參加獻血。當然,并不是人人在獻血之前都知道是否存在這些疾病。為了保證血液質量,各級血站、血液中心都建立了完善的血液檢測系統。對于獻血者而言,每次獻血還相當于做一次免費體檢呢。
到目前為止,人造血液仍處于研究中,血液作為一種特殊的,目前的臨床用血只能靠健康人捐獻。一個人能在適齡健康之時獻血援助別人是一種高尚的行為。但是,獻血不僅需要愛心,還需要適合的年齡和健康的身體。因此,獻血者在獻血之前一定要仔細了解獻血的要求。
人們在稱頌這些“愛心使者”的同時,不知有沒有想過:只要有愛心,人人就都可以參加獻血?
答案是否定的。獻血需要的是適齡人的參與。人體在不同年齡階段,血液成份并不完全相同。人體的衰老,不僅表現在外貌上,還表現在主要臟器和血液成份的變化上。隨著年齡的增加,骨髓內血細胞再生能力減退,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酶活性降低,代謝能力也隨之降低。同時,老年人血液中各種淋巴因子以及α—巨球蛋白含量均明顯降低。由于代謝能力下降,老年人獻血后,血液恢復較年輕人慢。在不同國家,生活水平、健康狀況各有不同,因而各國對獻血年齡的規定也不完全相同。比如:歐洲大部分國家是18-65周歲,日本和韓國是男性18-60周歲,女性18-55周歲。我國的《獻血法》根據國情,規定獻血年齡為18-55周歲。這樣便不難解釋本文開頭提到的那位領導獻血時為何受到醫生的勸阻了。
獻血者還要有適當的體重。一位身材瘦弱的小姐,要求獻血卻被醫生拒絕,為什么呢?這是因為在正常情況下,一個人體內的總血量大約為體重的7%-8%。一個體重為50公斤的成年人,全身總血量約為3500-4000毫升,其中約20%的血貯存于人體“血庫”——脾臟、肝臟和皮膚中。當失血時,人體“血庫”中睥血就會動員到血循環中,補充失去的血液。當一個人失血達到總量的15%時,可發生急性低血容量反應。獻血400毫升對于50公斤的人來說相當于失血11%,對于45公斤的人則失血達到13%,因此體重要有一個最低線。我國《獻血法》規定的體重最低線為:女性45公斤,男性50公斤。
王小姐去血液中心參加獻血,結果因為血紅蛋白低于獻血標準,而失去一次獻血助人的機會。血紅蛋白是紅細胞中攜帶氧氣的蛋白質,成年女性血紅蛋白低于110克/升時,就稱為。貧血患者本身存在機體缺氧的表現,獻血后可能使缺氧癥狀加重。我國供血者健康檢查標準規定:獻血者的血紅蛋白數為,女性不低于115克/升,男性不低于125克/升。
張先生夫妻兩人都患有,他們聽說獻出一部分血液后能降,所以夫妻倆一起參加了獻血。這其實也是認識上的一個誤區。高血壓的人獻血時冠狀動脈(營養心臟的動脈)可能會痙攣,引起一時性缺血,導致,有形成心肌梗死的可能;另外,高血壓患者獻血后血壓下降,血流減慢,易形成血栓。我國供血者健康檢查標準規定:獻血者要有正常血壓,其收縮壓為12-18.7千帕(90-140毫米汞柱),舒張壓為8-12千帕(60-90毫米汞柱),脈壓差為4-5.3千帕(30-40毫米汞柱)。
李先生是們保險公司的白領,一個月內兩次登上流動獻血車要求參加獻血。他說無償獻血和他們做保險業務有點類似,平時多獻出一點,到需要時可以得到回報。他的無償獻血儲蓄卡上已經有200毫升血液,現在感覺身體不錯,還想再獻200毫升,但是醫生卻婉轉地拒絕了他。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獻血后血液成份的恢復有一個過程,血液中的各種成份,恢復起來有先有后,恢復最快的是血漿,喪失的部分漿當天就可以通過組織滲透而得以補充;恢復最慢的是紅細胞。血液各種成份一般在3個月左右可完全恢復到獻血前水平。考慮到獻血后血液成份完全恢復的時間和獻血者的健康情況,我國《獻血法》規定:兩次獻血間隔時間不少于6個月。
制定上述各種規定,都是基于從獻血者健康水平出發考慮的,同時,為了保障受血者輸血的安全有效,對于獻血者還有很多要求。
有位在校學生,響應號召,積極參加無償獻血活動,在獻血前一天,醫生通知他須飲食清淡,不能吃油膩食物,他感到困惑不解。這到底是為什么呢?原來在食用含脂類較多的食物后,大量的脂類物質進入備注,會使血液中的脂類大大增加,形成乳糜狀血漿脂蛋白,含有這種脂蛋白的血液稱為“脂肪血”。脂肪血作為血源輸給病人是很危險的。這是因為脂肪血中的脂蛋白對于受血者而言,是一種異體蛋白質,能夠刺激受血者機體發生免疫反應,使受血者出現寒戰、高熱等輸血反應。因此,血脂高的人和獻血當日吃過油膩食物的人不能獻血。
獻血的目的是為了治病救人,但是如果病人輸了具有傳染性疾病的血液后,不但不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還將雪上加霜,給病人增添新的痛苦。這些血液傳染病中常見的是乙型肝炎,因此乙人或是病毒攜帶者,都不能參加獻血。患有其他疾病,如丙型肝炎、和等患者也不能參加獻血。當然,并不是人人在獻血之前都知道是否存在這些疾病。為了保證血液質量,各級血站、血液中心都建立了完善的血液檢測系統。對于獻血者而言,每次獻血還相當于做一次免費體檢呢。
到目前為止,人造血液仍處于研究中,血液作為一種特殊的,目前的臨床用血只能靠健康人捐獻。一個人能在適齡健康之時獻血援助別人是一種高尚的行為。但是,獻血不僅需要愛心,還需要適合的年齡和健康的身體。因此,獻血者在獻血之前一定要仔細了解獻血的要求。
標簽: